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吾禅厦门文化传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吾禅厦门文化传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闲行闲坐任荣枯?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宋·草堂禅师
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门下有两个***,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的功行,先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说:“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从云岩所说的‘枯的好’,我们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高沙弥,又如何呢?这里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什么是禅?为什么要修禅?
禅 :
是人类锻炼思维生发智慧的生活方式。
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佛与禅最大的区别:
1.觉悟不同。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2.起源不同。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彻悟禅师语录》
曹丕继位后,曹植结局如何?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曹植的日子是非常悲惨的。
《世说新语》中曾经有个关于“七步诗”的故事。说曹丕为了杀曹植,于是就把曹植叫来,对他说,不是说你“才思敏捷”吗?好啊,你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写出来了,就判你无罪。写不出来,就治你死罪。于是曹植真的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一首诗《七步诗》。
(曹丕)
不过,很显然,这个故事的真伪是值得怀疑的。曹丕肯定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做这样的事,不是表明曹丕故意为难兄弟吗?不是会遭人诟病吗?曹丕能够当世子,能够很顺利地让汉献帝退位,由此可见他是有足够智慧的。他怎么会做这件事呢?
再说了,就算这样做,很可能也不能成功。因为曹植诗才相当敏捷,这是出了名的。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是很容易的事。曹丕就算要整曹植,也只可能寻曹植不会的来整他。比如曹植不会处理公务,就让他干这件事。而且曹丕让他做这件事还有好处,让天下人看到曹植的无能,因此不会拥戴他。曹丕不找这样的事,而是拿曹植最拿手的来说事,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还有,这首诗应景的成分太强了,对曹丕的讽刺也太大了。从角度来看,明显是一种外人的口吻和评价。曹植显然不可能这样来写。
除了“七步诗”的事情外,曹丕整治曹植,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曹丕不断地徙封曹植,让他搬家。
从历史记载中,曹植在曹丕当皇帝的7年里,搬了3次家。黄初二年(221年),曹植搬到河北晋州,当了安乡侯,食邑800户。当年7月,曹植又搬到山东鄄城,改封为鄄城侯。黄初三年(222年),曹植改封为鄄城王,食邑2500户。黄初四年(223年),曹植又搬到河南,改封为雍丘王。不久,曹丕增加曹植食邑500户。
(曹植)
不过,虽说曹丕让曹植不断搬家,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曹丕其实一直在增加曹丕的食邑,从800户到2500户到3000户。同时也在增加曹植的爵位,从“侯”到“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吾禅厦门文化传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吾禅厦门文化传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ekerao.com/post/6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