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厦门耕古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厦门耕古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鼓浪屿的历史?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岛西南有一海蚀岩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自明朝雅化为今名称“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面积1.88平方公里,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至高点为日光岩,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鼓浪屿原是个渺无人烟的绿洲,又称“圆沙洲”或“圆仔洲”。元末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发声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传至今成为胜景,岛也因之得名“鼓浪屿”,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一个美丽的小岛,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鼓浪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岛上还没有建立任何城镇或村庄,只是一个荒凉的小岛。
到了19世纪,随着中国沿海的经济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兴起,鼓浪屿开始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港口。当时,鼓浪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航运中转站,许多商人和船长都来到这里进行贸易和交易。
同时,鼓浪屿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吸引了很多知名的文化人物前来游览和交流。岛上建有很多西式建筑,如罗马式教堂、英式别墅等,反映了当时的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鼓浪屿的商业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岛上的文化遗产和旅游***却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如今,鼓浪屿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在历史上,鼓浪屿曾长期是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岛。直至宋元时期,才有“圆沙洲”的名称,明时始用“鼓浪屿”名称。岛上多为半渔半农经济,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简陋的民房。闽南三角区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响鼓浪屿的民房形式。
因而,在外国人进入鼓浪屿以前,岛上的房屋与大陆本土——闽南沿海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没有差别。
这种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庄中依然可见。即使在现代化的鼓浪屿岛上,也还有二进、四进的古老民居建筑群存在。
鼓浪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不到2平方公里。
碧波环绕的鼓浪屿,是个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岛,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风景城市———厦门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七八百年前的宋朝末叶,来自福建南部沿海一带的移民入岛拓殖。到了明代,岛上已有半渔半耕的村落。远自明朝天启年间,学者池显方已有吟咏鼓浪屿的诗篇:“连天荡溟渤,小峦揭突兀。古树夹寒烟,兴波相出没。”绘声绘影地描述鼓浪屿在海阔天空、烟波浩渺中的风姿。
在这几百年的历史跨度里,许多华侨在鼓浪屿大兴土木、营建别墅,并将原住闽南乡村的家眷,乔迁鼓浪屿定居。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资料显示来看,华侨在鼓浪屿兴建的楼房达1014幢。
鼓浪屿的面积为1.91平方公里,长2.3公里,宽1.6公里,跑步一圈大概需要1小时左右。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鼓浪屿南部沙滩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名为日光岩,每当涨潮之时,潮水敲击石头发出的震天声响,仿佛击鼓一般,鼓浪屿的名称由此得来。
鼓浪屿也许不够现代化,但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行走在鼓浪屿的街道上,时光仿佛缓慢起来,人们悠闲地与美景打交道。现在鼓浪屿成为了厦门的标签之一,游客量越来越大,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景点,受到广泛欢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厦门耕古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厦门耕古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ekerao.com/post/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