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厦门汉唐文化公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厦门汉唐文化公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密度全国之首,厦门汽车充电设施明年将超2.6万个, 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标题,甚是高兴!厦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到了全国前列,势必作出样板来供各省参观学习借鉴引用。在笔者看来,单纯密度型增加充电设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发展与城市综合管控发展不协调的话,只是解决燃眉之急啊!原因如下:
首选解决:快速充电,不能出现排队拥堵现象。
再者解决:国家应该出面来协调所有充电池的插口必需统一,公共充电设施不管哪个车型都可以充电。快充快满快离开,提高效率。
其次解决:电池容量增大,纯度增加续航里程。节约能源。加大电池续航研发力度。
再其次解决: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购成本,让消费者逐步得到实惠,远离燃油。
再者其次者解决:城市建设、改扩建高度集中,围绕新能源汽车普及预防污染,视野开阔,论证长远规划,远离交通堵塞。创建一个科学、顺畅、绿色、便捷、快节奏的无充电带来压抑感的绿色出行交通环境。
最后解决:生活小区内统一规范建设,设立公共充电设施,白天或晚上充电充分,减少白天市区内公共区间的可能带来的拥堵充电或道路占用等。
最终解决:区域内高速服务区建立全方位的规模化的公共便捷、随到随充、快速充电完毕新能源设施。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仅代表个人狭隘观点供参考,勿喷,敬请师傅斧正!谢谢!
谢邀!
如今,厦门街头的电动汽车、电动货车已经十分常见。大量的新能源车,对充电设施也提出了较大的需求。小编了解到,充电桩建设在厦门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的充电站达294座,覆盖岛内外6个行政区域。截至去年底,全市充电桩密度已经位居全国之首。此外,一些物业、居民也在小区***建设私人充电桩。然而,充电桩行业仍然存在一些痛点。比如,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插电口可能不一样,导致一些车主无法使用公共充电设施。此外,一些物业担心用电安全不配合,导致居民无法安装充电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现状
建成公共充电桩约4500根 “快充”电枪占了大多数。截至今年4月份,厦门已建成公共充电桩约4500根(含公交专用桩),其中交流电充电桩有800多根,其余为直流电充电桩。 据悉,直流充电枪可以给车辆快速充电,最快只需半个小时左右即可充满电;而一些物业、居民自己在***安装的多为交流充电枪,充电速度较慢,充满电需8个小时到10个小时,车辆充电一晚上,第二天就可使用。
截至2018年年底,在国网厦门电动汽车、厦门闽光电气实业公司等共同推动下,全市充电桩密度已经位居全国之首。 根据厦门新能源产业相关规划,到2020年,厦门全市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6万辆以上、建成固定充电桩及移动储能充电设施2.6万个以上,实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
问题
不少车主想在***装充电桩 但一些物业不配合 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为了使用方便,多数消费者都希望能安装充电桩,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
厦门汉唐创宏比亚迪4S店的售后经理林亦清说:“几乎每个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都想安装充电桩,但一些物业公司配合度不高。”他介绍,他们店平均每个月要帮七八名客户安装充电桩。目前,车主若想在***安装充电桩,一般只要经过物业同意就可以安装,但是因为物业不配合导致无法安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物业公司给出的说法都是“出于安全的角度考虑”。
多数消费者甚至包括部分相关行业内的人士都不知道申请安装个人充电桩需要办理哪些手续。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物业主任坦言:“我们也想给业主方便,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归哪个部门管,我们也不敢随便开这个口,万一发生安全事故怎么办?” 不同品牌插电口不一样 导致部分充电桩“形同虚设” 林先生在小东山社区经营一家蛋糕店,今年年初购买了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虽然是混合动力的,但是林先生平常很少用汽油,这辆车多数时间是用电驱动的。林先生在自己的蛋糕店安装了一个充电桩,每天都会给车充电。“我唯一觉得不方便的是,外面的许多充电桩充电插口跟我的车不一样,无法给我的车充电。我每天都要用车,有时候电量不足了,也只能开回店里充电。”林先生说。 曾经在多家汽车4S店工作的小何表示,电动汽车刚进入市场时,每个品牌的插电口都不一样,有不少户外的充电桩就“形同虚设”。虽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应统一充电插口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统一的进程偏慢”,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还是存在。小何说:“可能还要等到电动汽车更普及时,市场的压力会促进充电插口的改变。”
呼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厦门汉唐文化公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厦门汉唐文化公司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ekerao.com/post/3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