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厦门文化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厦门文化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厦大校训有多少典故?
第一个典故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在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场内讲坛上方用鲜花结成“厦门大学开幕纪念”八个大字,下悬校训“自强不息”四个大字。
第二个典故
首任校长邓萃英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要务有三:(1)研究学术;(2)培养人才;(3)教育与社会须联为一气。另有一种要务,就是‘自强不息’四字。”据此定“自强不息”为校训。
第三个典故
“止于至善”语出《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指通过不懈努力,以臻尽善尽美。将“止于至善”写入厦门大学校训,是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先生提出的。他说:“‘止于至善’为本大学进行之目标,亦即本校之校训”。
厦门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定为校训,后改为“止于至善”,以后学校又将这八个字合在一起,定为校训。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决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厦门大学校训
外文名
Motto of Xiamen University
出处
《礼记·大学》
沙茶粉典故?
18世纪末的厦门,普陀山脚(现今的南普陀)住着一户人家,世代***为生。父亲早逝,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小小的肩膀早早的担起了一切。不幸,一场巨风卷走正在打渔的儿子!自此十年,杳无音讯;绝望的母亲哭瞎双眼,味蕾尽失!
***的儿子被一艘印尼商船救起,在船上当厨工,他发现印尼人煮肉都喜欢下一种叫沙茶的粉末。这样煮的肉色香味俱全!他心想要是能回家,一定给母亲煮这样的肉吃!10年后,年轻人终于随船回到了厦门,看到枯瘦苍老的母亲,儿子心如刀割;决定要好好的孝顺母亲!
虽然儿子精心照料,妈妈却依然毫无味觉;一日,他买来妈妈最爱的花生。将花生研磨成粉,加入骨汤做的面条里,母亲吃了一口竟然说:味道好淡啊!儿子欣喜若狂,去拿盐巴;发现盐巴用光,情急之下翻倒印尼带回的沙茶粉,于是,用它代替盐巴往面条上洒了些许。不料,母亲边吃面条边说:这是什么啊,太好吃了!儿子凑近这碗面闻,果然浓香四溢。从此母亲的味觉竟恢复了。
后来,为了生计;年轻人把煮好的沙茶面挑到码头和渔民交换一些日用品和鱼,渐渐的越来越多的船为了这碗闻名乡里沙茶面而停靠!时至今日,这碗为孝心而诞生的沙茶面;已经成为厦门小吃的代名词!更是厦门人及外来游客追捧的厦门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福建地名的来历?
福建地名多以地理形势或历史背景命名。
1. "福建"名称起源于唐朝时期,被称为福州道,是以福建府为中心的行政区域。
2. 福建地名多以地理形势或历史背景命名。
如厦门是因为海岸岩石多为厦垅而得名;福州则是因位于福清和闽清之间而得名;漳州则因位于八闽中部的漳江下游而得名。
3. 福建一些地名还有传说和典故,例如武夷山是因为明代大将张士诚征剿李自成时在此制造了军器而得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厦门文化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厦门文化典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ekerao.com/post/23611.html